-
德化景城同建打造生态宜居现代瓷都
近年来,德化县以“大城关”战略为引领,通过完善交通路网、提升生态品质、强化招商引资等举措,推动城市功能与陶瓷文化深度融合,逐步构建起“实力、文化、美丽、幸福”的现代化瓷都新格局。 一、交通升级打通城市脉络 浔阳北路改造工程是德化城区路网优化的缩影。原本狭窄的道路拓宽为四车道,有效缓解了交通压力,周边居民出行效率显著提升。类似案例在城区内屡见不鲜,通过新建、翻建和升级改造,德化已形成总长超100公里的“三纵五横”路网体系,环城路全线闭合进一步撑大城市骨架。 二、生态建设绘就绿色画卷 德化将绿道系统作为城市生态核心,建成包括浐溪、丁溪沿岸在内的30余公里绿道网络,串联起自然景观与人文地标。全县绿地覆盖率突破40%,通过“城在林中、人在景中”的布局,实现生态效益与宜居品质双提升。 三、产城融合激发瓷都活力 以路网优化为基础,德化吸引了一批高端陶瓷产业项目落户,带动文旅、商贸等业态集聚发展。城区配套设施的完善为招商引资提供了硬件支撑,陶瓷创意园区与城市功能区协同发展,形成“以产促城、以城兴产”的良性循环。 四、五大工程赋能品质跃升 未来,德化计划推进“沥青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五大工程,重点提升市政设施智能化水平。通过精细化管理和文化元素植入,塑造兼具现代气息与陶瓷特色的城市风貌,为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县奠定基础。 五、文化传承与创新并重 在城市建设中,德化注重陶瓷文化的活态传承,将传统技艺展示、非遗体验等融入公共空间设计。陶瓷博物馆、主题公园等载体成为展示城市精神的新窗口,实现历史文脉与现代文明的有机衔接。 通过系统性规划,德化正从单一产业型城市向“产城人文景”深度融合的现代化瓷都转型,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2025-09-01
-
德化陶瓷产业借力3D打印技术加速转型升级
近年来,德化县通过招商引资积极引入3D打印等智能制造技术,推动传统陶瓷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当地企业通过应用激光快速成型等先进设备,显著提升了陶瓷艺术品的设计效率与生产精度,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技术创新重塑传统工艺格局 在德化县多家骨干陶瓷企业的生产车间,3D打印设备已实现模具制造的全程自动化。相较于传统手工制模需要7-15天的周期,激光快速成型技术可将模具制作时间压缩至24小时内,且精度达到0.1毫米级。这种变革使复杂镂空、异形结构等过去难以实现的工艺设计成为可能,大幅拓展了艺术创作空间。 二、产业升级带动集群效应显现 2022年以来,德化县已有超过30家陶瓷企业配置了工业级3D打印系统,形成从设计建模到成品烧制的完整数字化链条。相关技术不仅应用于艺术瓷领域,更延伸至日用陶瓷、建筑陶瓷等细分市场。据观察,采用新技术的企业平均研发周期缩短60%,产品良品率提升至98%以上。 三、产学研协同培育复合型人才 当地职业技术院校已开设增材制造相关专业,与陶瓷企业共建实训基地。2023年启动的"数字工匠"培养计划,重点培训既懂传统陶艺又掌握三维建模的技术人才。这种人才储备模式有效解决了产业转型中的人力资源瓶颈,目前累计输送专业技术员超200名。 四、标准化建设护航质量提升 德化县市场监管部门联合行业协会,制定了3D打印陶瓷模具的团体标准,对材料配比、成型参数等关键指标作出规范。2024年发布的《精密陶瓷模具增材制造技术指南》,成为全国首个针对陶瓷3D打印的工艺指导文件,为产品质量控制提供了技术依据。 五、绿色制造实现可持续发展 新型打印材料的使用使陶瓷废料回收率提升至85%,较传统工艺降低能耗约40%。部分企业建立的闭环生产系统,可将废弃模具粉碎后重新作为打印原料,每年减少固体废弃物排放超500吨。这种环保生产模式已入选省级绿色制造示范项目。 六、市场拓展激活消费新需求 通过3D打印实现的个性化定制服务,推动德化陶瓷产品溢价空间提升30%-50%。跨境电商平台数据显示,采用数字化工艺制作的茶具、摆件等产品,海外订单量连续三年保持50%以上增速。新兴的元宇宙数字藏品领域,已有企业尝试将3D扫描技术与NFT结合开发虚拟陶瓷艺术品。 当前德化县正规划建设3D打印陶瓷创新中心,计划整合上下游资源形成百亿级智能陶瓷产业集群。这项传承千年的传统技艺,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2025-08-27
-
德化产教融合新篇章:艺术设计孵化产业动能
在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文化产业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工艺美术教育如何精准对接产业需求,以创新设计驱动地方经济转型与招商引资,成为深化产教融合的关键命题。工艺美术院校充分发挥创新策源地作用,正成为链接地方特色产业与全球价值链的重要枢纽,通过前沿设计与材料革新赋能实体经济焕发活力。 一、国家战略引领:产教融合构筑产业创新基石 国家层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与现代产业的协同发展,持续优化顶层设计。近年来密集出台促进产教融合的政策文件,着力破除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构建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多元办学机制,推动专业链精准对接产业链。工艺美术类院校聚焦陶瓷、雕塑、材料等传统优势领域,系统重构课程体系,将产业前沿项目引入教学环节。学生在学习周期直接参与企业研发项目,部分作品设计阶段已获得生产订单,有效缩短了创意到商品的转化周期,为地方特色产业孵化提供持续创新动力。这种"教、研、产、销"一体化模式,极大提升了人才培养的市场适应性与区域贡献度。 二、区域产业赋能:在地文化催生差异化竞争优势 以德化县为代表的传统工艺重镇持续探索"学院派+产业化"转型路径。该地区依托千年制瓷技艺底蕴,打造"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生态圈。学院设立专项创客工坊,邀请省级以上工艺美术大师驻校授课,同时引入3D打印、新材料研发等高新技术实验平台。毕业生作品在设计阶段便与当地龙头企业建立联合开发机制,部分创新釉料配方被企业直接采购转化,推动德化白瓷产业附加值提升超30%。这种深度协作使院校成为产业技术升级的预研基地:学生创作的智能交互陶瓷装置被当地文旅项目采用,新材料研发成果支撑企业拓展医疗陶瓷新赛道,数字化设计平台帮助中小企业实现定制化生产转型。统计显示,近三年该校毕业生创业项目中,与德化陶瓷产业链相关的企业存活率达85%,形成以教育反哺产业的良性循环。 三、教学范式革新:跨域整合激发原创设计动能 院校突破传统艺术教育边界,构建"技艺传承+科技赋能+商业转化"三位一体培养体系。在核心课程中融入文化IP开发、品牌策划等商业模块,并与国际设计赛事组委会建立合作通道。历年毕业设计展中涌现的陶瓷智能温控茶具、可降解材料雕塑等作品,多次斩获国际工业设计奖项。部分展品在设计阶段已与企业签订技术转化协议,如某新型陶土复合材料成功应用于环保建材领域。展览设置的产业对接环节,吸引长三角、珠三角采购团现场签署设计服务合同超百万元,真正实现创意资源的市场价值变现。学生团队开发的闽南古建元素数字化纹样库,被福建多家家居企业买断版权投入生产,首批产品出口额逾两千万元,彰显产教融合模式对培育新兴产业增长点的催化作用。 四、生态体系构建:多元协同扩大创新辐射半径 产教融合正由单一校企合作向区域创新联合体跃升。福建多个地市建立工艺美术创新中心,集成院校研发资源、企业生产线和市场渠道。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与多所院校共建新材料应用实验室,研究成果在智能穿戴设备领域实现成果转化。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设立院校作品直营区,年度交易额突破三亿元,带动原创设计商业转化率提升至62%。景德镇、潮州等地依托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政策红利,打造大学生创意设计产业园,入园项目享受税费减免与投融资对接等一揽子扶持政策。这种"教育孵化+产业承接+资本助推"的全链条模式,使毕业生初创企业三年存活率显著高于行业均值,形成知识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的示范效应。 工艺美术教育正以更主动的姿态融入产业变革浪潮。通过深化课程改革对接制造升级需求,链接产业资源催化原创设计落地,搭建转化平台畅通市场通路,院校已成为驱动区域文化产业升级的关键引擎。当年轻设计师的创意思维与制造业的精密制造能力、市场的灵敏反馈机制深度融合,必将孕育出兼具文化厚度与商业活力的新质生产力,为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永续动能。
2025-08-27
-
泉州德化精炼茶油首销香港 实现食品出口零突破
在福建省泉州市招商引资政策持续发力的背景下,德化县特色农产品出口取得历史性突破。2024年,经泉州海关检验合格的"XIANGYI"牌精炼茶油成功进入香港市场,标志着泉州地区食用油类产品首次实现跨境贸易,同时成为德化县食品产业国际化进程的重要里程碑。 一、特色资源赋能产业突围 德化县作为"中国油茶之乡",拥有逾200年油茶种植历史,被列入国家油茶产业发展重点县。当地特有的高山气候与富硒土壤,培育出含油率达35%以上的优质油茶果。2023年,全县油茶种植面积突破15万亩,年产茶油约1500吨,产业规模居福建省前列。 二、政策护航破解出口瓶颈 泉州海关实施的"县县有注册,产品全覆盖"专项行动,针对德化县长期存在的食品出口空白问题,建立"一企一策"帮扶机制。2023年下半年起,海关专家组先后12次深入祥山大果油茶有限公司,指导企业完成三大核心体系建设:一是参照国际标准建立HACCP食品安全体系,二是完善从种植到加工的全程溯源系统,三是通过欧盟、香港等地区食品安全标准专项培训。 三、品质升级打开国际市场 此次出口的80公斤精炼茶油历经27项检测指标严格把关,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88%,远超行业平均水平。企业投资引进的低温冷榨生产线,使产品保留更多活性物质。香港客商在验收时特别指出,该批茶油的酸价、过氧化值等关键指标优于进口标准20%以上。 四、产业集群效应逐步显现 以此次出口为契机,德化县已规划建设油茶产业示范园,整合周边5个乡镇资源,推动形成"种植-加工-贸易"全产业链。泉州海关数据显示,目前另有3家当地食品企业正在办理出口备案,涉及陶瓷包装食品、菌菇制品等特色品类。2024年第一季度,德化县农产品出口意向企业数量同比增长300%。 此次茶油出口不仅填补了泉州食用油类外贸空白,更为山区县特色农产品"走出去"提供了可复制经验。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德化县有望成为闽南地区农产品外贸的新兴增长极。
2025-08-24
-
德化陶瓷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出口品牌建设成效显著
作为国家级出口陶瓷质量安全示范区,德化县近年来通过强化招商引资与产业升级双轮驱动,推动陶瓷工艺品出口实现持续增长。目前该县已形成涵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检测认证的完整产业链,2600余家陶瓷企业构建起"世界陶瓷之都"的产业生态体系,出口产品远销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一、质量提升工程成效显著 2013年启动的国家级出口示范区创建工作中,德化县联合专业机构建立全流程质量监管体系。重点针对欧美市场技术壁垒,实施铅镉含量专项治理,使产品不合格率三年内下降48%。全县30家示范企业率先实现ISO9001体系全覆盖,93家企业获得美国FDA认证,为拓展高端市场奠定基础。 二、品牌矩阵形成国际竞争力 通过实施品牌培育计划,德化陶瓷企业累计注册马德里国际商标11件,培育出8个国家级品牌和33个省级著名商标。在自主品牌带动下,企业自营出口比例提升60%,产品均价较2014年上涨22%。"中国白"等特色产品系列已进入国际高端礼品市场。 三、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 德化县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推动3D打印、新型釉料等18项技术成果转化。陶瓷企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5%,获得国家专利授权量连续五年居福建县域前列。智能化改造使传统工艺生产效率提升30%,带动出口产品结构向定制化、艺术化方向升级。 四、绿色发展构建产业新优势 全县陶瓷企业完成清洁能源改造率达92%,建立行业首个碳足迹追溯系统。通过回收利用窑炉余热,企业综合能耗降低19%。环保标准的提升使产品成功打入欧盟绿色采购清单,生态陶瓷出口额年均增速达25%。 五、市场多元化成效显现 在巩固欧美传统市场基础上,德化陶瓷近年来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拓展力度。2023年对东盟出口同比增长34%,中东市场占比提升至18%。跨境电商渠道销售额三年增长7倍,带动中小微企业集群式出海。 当前德化县正推进陶瓷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通过整合检测认证、工业设计等专业服务资源,进一步提升区域品牌国际影响力。产业与文旅的深度融合,正推动"陶瓷+"新业态成为县域经济新增长点。
2025-08-21
-
德化县工商联以产业商会建设助推陶瓷之都高质量发展
在深化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德化县工商联通过精准招商引资和行业商会创新实践,连续三年获评全国“五好”县级工商联。这一荣誉标志着其在服务地方特色产业、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世界陶瓷之都”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构建“五好”体系夯实服务根基 全国工商联“五好”标准涵盖领导班子建设、会员发展质量、商会组织效能、职能作用发挥及工作保障机制五大维度。德化县工商联通过完善政企沟通平台、建立行业自律公约、设立企业维权中心等举措,形成“调研-协商-落实”闭环工作机制。2022年数据显示,当地陶瓷产业纠纷调解成功率提升至92%,会员企业年增长率稳定在15%以上。 二、细分行业商会激活产业集群活力 针对陶瓷产业多元化发展趋势,德化县自2012年起先后成立陶瓷茶具、柴烧陶艺等5家专业协会。其中电子商务协会推动300余家传统企业转型线上营销,2021年陶瓷电商交易额突破80亿元;物流协会整合县域配送资源,降低企业运输成本约18%。这种“一业一会”模式被列为县域商会改革典型案例。 三、创新服务模式赋能产业升级 通过“互联网+陶瓷”行动计划,德化县工商联联合高校建立数字化设计中心,开发3D打印釉料技术等12项专利。2023年组织企业参与国际展会26场次,推动“中国白”系列产品进入欧美高端市场。同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累计培养省级工艺美术大师47名,行业人才密度居全国陶瓷产区前列。 四、深化政商协同优化发展生态 建立“亲清政商关系服务站”,制定涉企政策评估反馈机制。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协助企业完成商标国际注册56件,查处侵权案件33起。2022年德化陶瓷区域品牌价值评估达千亿级,出口覆盖全球120个国家和地区,印证了商会服务与产业发展的正向循环效应。 当前,德化县正以工商联为纽带,加速推进陶瓷文化创意园等重大项目落地。这种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商会建设路径,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2025-08-18
-
福建四县区跻身国家知识产权强县行列 赋能区域创新发展
2015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与试点县(区)名单,福建省4个县(区)成功入选,其中泉州鲤城区获评示范县(区),闽侯县、德化县、仙游县确定为试点县(区)。此次入选不仅标志着福建县域知识产权工作迈上新台阶,更为区域创新驱动发展、优化营商环境及招商引资提供有力支撑,全省知识产权强县建设呈现示范引领、试点带动的良好格局。 一、区域创新基础筑牢发展根基。长期以来,福建省高度重视县域创新能力培育,各入选县区依托自身产业特色,持续加大创新投入,逐步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泉州鲤城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在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等产业领域积累了扎实的创新基础,企业专利申请与授权量多年保持稳步增长,为示范建设奠定坚实产业基础。闽侯县、德化县、仙游县则分别聚焦高新技术产业、陶瓷产业、工艺美术产业,通过培育创新型企业、建设产业创新平台,推动特色产业与知识产权深度融合,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新成果。 二、政策体系为知识产权工作提供保障。围绕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建设要求,福建省及相关市县相继出台系列配套政策,从资金支持、激励机制、保护措施等方面构建全方位保障体系。省级层面设立知识产权专项资金,对示范试点县区给予重点扶持;市县层面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明确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各环节工作目标与任务。例如,建立知识产权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市场监管、司法、科技等部门协同联动,形成工作合力;推行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计划,对获得专利奖、驰名商标的企业给予奖励,激发市场主体创新热情。 三、产业融合推动知识产权价值转化。各入选县区立足主导产业,将知识产权作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抓手,推动知识产权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泉州鲤城区引导企业围绕核心技术开展专利布局,支持龙头企业建立专利池,通过专利交叉许可、技术标准制定等方式,提升产业整体创新水平;德化县以陶瓷产业为核心,加强地理标志保护和品牌建设,推动“德化陶瓷”集体商标规范使用,促进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新技术融合,提升产品附加值;仙游县聚焦工艺美术产业,建立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为企业提供设计版权登记、专利申请等服务,助力红木家具、古典工艺等特色产品拓展国内外市场;闽侯县则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推动企业开展专利导航项目,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布局高价值专利,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四、服务升级优化知识产权发展环境。为支撑示范试点工作开展,福建省持续完善县域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与水平。各入选县区设立知识产权服务窗口,整合专利、商标、版权等服务资源,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咨询、代理、维权服务;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定期组织企业负责人、技术人员开展知识产权培训,提升市场主体知识产权意识和运用能力;构建知识产权快速维权机制,加强对重点产业、重点市场的执法检查,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行为,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良好的知识产权环境不仅增强了区域创新吸引力,也为招商引资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更多创新资源向县域集聚。 此次4个县区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与试点,是福建省县域知识产权工作成效的集中体现。截至目前,福建省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县(区)数量增至2个,试点县(区)达到13个,省级知识产权强县(市、区)已有45个,形成覆盖全省主要县域的知识产权强县建设体系。下阶段,福建将以示范试点县区为引领,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政策体系,强化产业融合与价值转化,提升知识产权服务效能,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力。
2025-08-14
-
德化县新增两项国家地理标志 激活特色农业招商引资动能
从农业部门获悉,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特色农业发展再添新引擎,“德化黑兔”“德化十八学士茶花”于2024年成功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至此,德化县已有“德化黄花菜”“德化淮山”“德化黑兔”“德化十八学士茶花”四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形成“一县多品”的特色农业品牌矩阵,为当地招商引资搭建起重要平台,助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新增地理标志产品:承载地域特色与生态价值的“金字招牌” “德化黑兔”是德化县特有的地方兔种,其形成与当地独特的山区生态环境密不可分。德化县地处戴云山脉腹地,森林覆盖率高,气候温和湿润,为黑兔养殖提供了天然的生态屏障。该品种兔体型中等,被毛乌黑光亮,肉质细嫩紧实,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兼具食用与地方品种保护价值。据了解,德化黑兔养殖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当地农户依托山地资源发展散养模式,形成了“山林觅食+传统补饲”的特色养殖方式,确保了兔肉的天然风味。 “德化十八学士茶花”则是中国传统茶花名品中的珍品,因花瓣轮生、层次分明,形似古代文人雅士聚会而得名“十八学士”。德化县独特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与微酸性红壤,为茶花生长提供了适宜的土壤与气候条件,所产茶花具有花型端庄、花色艳丽、花期较长等特点,兼具观赏与文化价值。作为德化传统花卉产业的代表,十八学士茶花不仅是当地园林绿化的重要品种,还通过盆栽、切花等形式走向全国,成为花卉市场的特色产品。 二、地理标志保护:从“特色产品”到“品牌资产”的升级路径 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的实施,为德化县特色农产品提供了法律保障与品质背书。农业部门通过制定产品质量控制技术规范,明确“德化黑兔”“德化十八学士茶花”的产地范围、生产技术要求、质量特征等核心要素,推动产业从“分散种养”向“标准化生产”转型。例如,针对德化黑兔,当地已建立种兔繁育基地,推广科学养殖技术,规范饲料使用与疫病防控;针对十八学士茶花,则加强种苗繁育管理,制定栽培技术规程,确保产品品质稳定。 地理标志的“认证效应”还直接带动了产品附加值提升。以“德化淮山”为例,获得地理标志保护后,其市场价格较普通淮山提高30%以上,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品牌影响力显著增强。此次新增的两项地理标志,有望复制这一成功经验,通过品牌化运作,推动德化黑兔从“农户散养”向“规模化养殖+深加工”延伸,促进十八学士茶花从“观赏花卉”向“文化创意产品”拓展,进一步释放产业价值。 三、“四地标”协同发展:构建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德化县现有四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各具特色,形成互补发展的产业格局。“德化黄花菜”以其色泽金黄、肉质肥厚的特点,成为当地传统优势农产品,通过标准化种植与深加工,开发出黄花菜干、黄花菜酱等系列产品;“德化淮山”凭借粉糯口感与丰富营养,建立起从种植到仓储、销售的完整产业链,产品覆盖商超、餐饮等多渠道。 此次“德化黑兔”“德化十八学士茶花”的加入,进一步完善了德化县特色农业的“品类拼图”。当地农业部门正推动“四地标”产品协同发展,通过建设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整合生产、加工、销售资源,打造“德化地理标志”整体形象。例如,在农产品展销会上设置“德化地标产品专区”,组织企业联合参展;开发“地标产品+旅游”线路,将黑兔养殖基地、茶花种植园与当地陶瓷文化旅游资源相结合,吸引游客体验,形成“种养+加工+文旅”的融合发展模式。 四、以地理标志为抓手:赋能招商引资与乡村振兴 地理标志已成为德化县招商引资的“重要名片”。依托“四地标”产品形成的产业基础,当地正积极吸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冷链物流企业、电商平台等投资入驻,完善产业链条。例如,针对德化黑兔,计划引进兔肉制品加工企业,开发兔肉松、兔头卤味等产品;针对十八学士茶花,推动建设花卉电商产业园,拓展线上销售渠道。 在乡村振兴层面,地理标志产业直接带动了农户增收。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德化县组织农户参与地标产品生产,统一提供种苗、技术指导与产品回收,确保农户稳定收益。以德化黄花菜为例,全县种植面积达数千亩,带动近千户农户就业,户均年增收显著。新增的两项地理标志,预计将进一步扩大就业容量,推动更多农户融入特色产业发展,实现“品牌增值、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良性循环。 下一步,德化县将持续加强地理标志保护与运用,完善质量追溯体系,强化品牌宣传推广,推动特色农业向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方向迈进,让地理标志成为引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
2025-08-13
-
德化县推动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 四所民办幼儿园集中签约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近日举行学前教育领域招商引资重要活动,四家民办幼儿园项目完成集中签约,标志着当地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取得新进展。此次合作将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学前教育服务水平,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政企协同推进教育扩容提质 德化县教育主管部门与城东童之梦幼儿园等四家教育机构签订合作协议,重点围绕办学标准提升、服务质量优化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根据协议内容,相关部门将组建专项工作组,在园所设立审批、师资培训、质量评估等环节提供全流程指导,投资方承诺按照省级示范园标准进行建设运营。这种"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模式,有效整合了公共资源与民间资本优势。 二、完善配套服务优化投资环境 为保障项目顺利落地,德化县推出多项服务举措:建立跨部门联审机制,压缩行政审批时限;设立学前教育专项扶持资金,对符合条件的新建园所给予补助;组建专家顾问团队,定期开展办学质量评估。特别在场地选址方面,优先规划交通便利、人口密集区域的教育用地,确保学前教育资源合理布局。 三、强化监管保障办学质量 在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的同时,德化县严格执行民办教育机构准入标准,建立动态监管体系。包括实施年检制度、完善投诉处理机制、开展家长满意度调查等措施,重点监控收费管理、课程设置、安全卫生等关键环节。近期还对全县民办幼儿园进行了分级分类评估,结果将作为政策扶持的重要依据。 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新实践 此次签约是德化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重要节点。近年来,该县通过新建改扩建公办园、扶持普惠性民办园、开展结对帮扶等方式,使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显著提升。特别在农村地区,通过设立教学点、配备校车等服务,有效解决了偏远地区幼儿入学难题。 五、构建多元协同发展格局 德化县在推进学前教育发展中,注重发挥各类办学主体优势。一方面提升公办园示范引领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土地优惠、税收减免等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此次引进的四所幼儿园各具特色,涵盖艺术启蒙、双语教学等差异化发展方向,将进一步满足群众多样化教育需求。 当前,德化县正加快完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通过科学规划布局、创新管理模式、加强质量监控等系统性举措,持续提升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水平,为适龄儿童提供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环境。
2025-08-13
-
德化县重点项目集中开竣工助力城市升级 招商引资再提速
德化县通过集中开竣工7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达6.8亿元,持续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升级和民生改善。此次项目涵盖交通路网、教育设施、文化产业等多个领域,将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增强招商引资吸引力,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交通路网建设取得新突破 纵四线德化三班大兴岭至永春界路段正式开工,该项目按公路二级标准建设,全长4.5公里,总投资7566万元。道路途经南岭头、东山、北宅等多个区域,终点与永春县路网衔接。项目建成后将显著提升德化县对外交通能力,完善区域路网结构,促进沿线经济发展。 二、教育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 阳光小学和幼儿园项目已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该教育设施设有36个小学教学班和12个幼儿园教学班,可满足2160名学生的就学需求。项目的投用有效缓解了龙东社区、阳光社区等周边区域学位紧张问题,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 三、文化产业项目加快推进 国际陶瓷艺术城配套项目正式启动建设,一期投资达4.25亿元。该项目将围绕德化县传统陶瓷产业优势,打造集创作、展示、交易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艺术平台,助力当地特色文化产业升级发展。 四、城市功能持续优化升级 此次集中开竣工的项目还包括多个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配套,提升城市品质,为居民创造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 五、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 通过重点项目的集中推进,德化县在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改善、产业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这些项目的建成投用,将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也为后续招商引资工作创造了更好的硬件条件。 六、项目建设质量严格把控 相关部门表示,将严格按照建设标准和质量要求推进项目实施,确保每个项目都能按期保质完成。同时将加强项目全过程监管,切实保障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 七、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随着这批重点项目的陆续建成,德化县的城市承载力和吸引力将得到显著提升。未来,当地将继续围绕民生需求和产业发展,谋划推进更多优质项目,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025-08-13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